电影市场的艺术追求 首页>电影市场的艺术追求

今年国庆档的影片数量够多,在没有健全的影片档期协调机制的情况下,各自为政;有自感分量不够撤档的,有避重就轻提档的,有不甘落后硬拼的,也有上映几天就收回的,同为喜剧类的《羞羞的铁拳》和《缝纫机乐队相撞后票房落差巨大,不知大鹏是否会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一部影片上市放映,真正的有效市场寿命是短暂的,仅一两周而已,能够维持到“满月”的凤毛麟角,档期前端要与续映影片比拼,档期后段又要与新上档的影片比拼,没有一个档期是真空的,也没有一个档期是不会受其它影片影响的,选择的档期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到一部影片的实际票房。

谁都无法否认,电影是一门艺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完美的创造欲。但谁也无法回避,电影又是一种商品,它的产出和销售,离不开预算、成本、利润这些铁一般现实的概念。然而,随着电影数字化放映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年产影片数量不断增长,电影市场的不平衡渐显严重,产出高的档期影片云集且大片连连,产出低的档期则数量受限平庸居多,进而电影市场便出现了“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并存的窘境。

2016年,我国生产了772部故事片,进入院线放映的465部(含99部进口片),不足一半。在电影市场上影片的质量可以弥补数量的不足,而数量却替代不了质量的保证。笔者接触过一些片方,他们认为产业终端的新建影院越来越多,中国银幕总数已经逼近五万块,应该能够容纳更多的影片了。殊不知,电影市场始终是“大多数人在看小部分电影,大多数电影只有小部分人在看”,数字化放映技术又加剧了同质化放映的倾向。因此,为一部影片寻觅可能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档期是无可厚非的。现在的问题是,占有了好档期的影片即使收获不错,也会埋怨市场的通道太拥挤,造成放映时空被挤压、观众人次被分流,票房收入被摊薄,而一般占有了好档期没得到好收益的影片,只能自嘲是一种“行为艺术”。本文来源于南京宣传片制作公司

应该承认,相对于制片方选择档期的纠结,票房全仰仗影院的排场和放映,而院线影院的盈利模式要宽泛得多,选择什么影片排映多少场次有较大的自由度。制片方选择档期的烦恼是一种苦涩的烦恼,而电影院排场的烦恼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合二为一形成行业“成长的烦恼”。为影片选择合适档期(精准投放)已经成为新时期制片方的新课题,是先入为主还是三思而行,是主动求变还是被动撤片,每一部影片都在检验着制片方的智慧。市场有自身的规律,市场是有节奏波浪式推进的,片源的均衡排映(或曰精准投放)是培养成熟电影市场的条件之一。每一部影片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代表,过于看重自身利益而忽视全盘利益,不仅危及市场也可能危及自身。我们主张选择档期应该知己知彼避免“群殴”,“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都是不可取的。

避免“消化不良”、杜绝“营养不良”是行业各方都需要追求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小目标——让不看电影的人来看电影,让看电影的人养成一种习惯,让有看电影习惯的人看到更多更好的电影。院线影院应该善待每一部精心制作倾心营销的影片,要跟上制片方的节奏,让每一部影片在不同的放映档期中,收获到一份与之付出相适应的经济效益。通俗地讲,院线影院扮演的是一种社会媒人的角色——把电影介绍给观众,让观众与电影结缘。形象地说,也就是电影市场的“二传手”——为影片找观众,为观众找影片。院线影院更像是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大街小巷送外卖的“快递小哥”,他们把好吃的送到客户嘴边,影院把影片送到观众眼前。
 


    

版权所有:南京创艺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备案号:苏ICP备13012253号-5

地址:南京建邺区江东中路313号中泰国际广场02栋2204室    电话:025-66035229    66091052    85367442
传真:025-85367442    品牌顾问:13276687223(微信号)
品牌咨询QQ:917836761    1341262907     E-mail:13412629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