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电影感摄影篇之构图 首页>具有电影感摄影篇之构图
经常有人在拍摄电影的论坛上面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让自己拍摄的画面看起来有电影感”。我觉得就“电影感”而言,有必要区分西方好莱坞式的电影和一些低成本制作的微电影。尽管好莱坞电影用金钱鸿篇巨制的电影效果有时候非常难去用一些低成本的手段去复制,但是有一些基本简单零成本的拍摄理念是可以沿用终身地让你的电影看起来像“好莱坞电影”(“电影感”)。不管是电影摄像还是平面摄像,我觉得都会有益于区别你和一般的摄影师。
从摄影上来说,我想把下面制造电影感的部分分成5个要素:Framing(构图),Lensing(透视),Camera and Camera Movement(相机和相机运动),Lighting(灯光),Color(颜色)如果大家平时有留意电影拍摄制作,那么在初学阶段很多人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你拍摄的东西具有电影感”。电影之所以有电影感,其实不光在摄影上面需要匠心独运,在美术、道具、镜头语言设计、Blocking and Sequencing(表演调度)、Pre-visualazations(预先视觉化)、声音设计都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效果。我曾经就此问题从导演方面发表过自己的见解。现在我想从摄影上面来简单统述回答这个问题。当然这5个方面不是唯一的电影感,但是我觉得这是很基本地区分好莱坞式电影和家庭录像的标准之一。
再假如如果你的电影里面演员的身高差异很大,老人小孩啥的啥的??你懂的。像前几年很流行的1.33,在1.33:1的画面你里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表现一些很亲密的画面而不至于因为frame size(画面尺寸)而妥协。虽然现在1.33沦为了“电视剧感”。摄影师花了毕生精力去学构图,什么九宫法,什么黄金分割点,什么对角构图,什么什么什么什么??我这篇文章不想讲基础,但是在这么多构图里面确实有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地方区分电影感。
在拿起取景器的时候,有些东西你需要在脑海中明确。如果你选择了宽屏但是你的电影里除了白墙还是白墙,那么再宽的屏幕观众只会感到厌烦。相反,如果你要将的故事是一个很亲密的爱情片,或者你要拍摄的地点很局限有很多东西你都要放在画外,那么宽屏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经常在前期和导演沟通交流要拍的电影的时候,需要先明确你要拍什么尺寸的画面。流行的尺寸有1.33 : 1 也就是俗称的4 * 3,1.78 : 1 也就是所谓的 16 * 9,1.85 : 1 (也就是这些年流行所谓的Academy,叫法每年都在变)或者2.35 : 1 (宽屏)或者是2.40/2.39 : 1 (我称作电子宽屏因为他们输出1920*800)究竟选什么样的尺寸应该符合故事的叙事要求。虽然超多人们觉得宽屏高大上,但是在很多叙事情景下宽屏并不给力。如果你的故事有庞大的群演和给力的美术,那么宽屏将会有助于你的环境表达。本文来源于南京宣传片制作公司
画面尺寸的选择应该在前期的最早阶段就商定下来,甚至在story board(故事板)之前就决定。像电影The Dark Knight(蝙蝠侠,2008),他们拍了imax和2.35 spherical两个版本,但是导演决定打破传统把两种尺寸的画面混在了一起上映,这个大胆的举动导致结果也非很美丽。又一次印证了“拍电影无定理”理论。
第二个方法就是拍摄的时候对着墙角。这是一个常见的简单小技巧,对着房间的对角线拍摄会增加空间的深度。把你的相机移到墙壁的对角线,或者至少能看见墙壁的角落,让你的画面看起来立马高大起来。很多微电影在很狭小的location(场地)里拍摄的,小房间啊、小商店啊之类之类。相反好莱坞都是在很大的场地空间里拍摄,呃??这个确实人家高富帅的production(电影规模)让草根们很难去模仿,但是有一些东西呢还是可以让吊丝微电影增加screen depth。
现在你有了框架了,但是要往里面放什么?成千上万的文章教程都教了你在你的画面里放什么哪里放,但是放眼好莱坞式的电影和低成本微电影,在构图中很重要的就是"screen depth"。唔??中文怎么讲呢,这个screen depth不是景深,而是好莱坞电影中很刻意的在背景中的置景和环境让演员表演的区间。把外景带进来。如果你拍摄的地方有窗户,那么增加室内的照明让大家能看见室外。甚至你可以用绿屏拍摄去假装一个室外。很多时候新手往往喜欢block the window(把窗户挡起来)或者blow out the window(把窗户过曝),但是如果你能把窗户外的景色带进画面,往往你会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外景强烈暗示着环境,让画面非常漂亮地打开,画面的深度戏剧化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