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交流 首页>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交流
随着中国电影票房的极度火爆,近年来国内各类型的电影节纷纷应运而生,官方的、民间的,让人目不暇接,“电影节经济”高烧不止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扩张。从2010年开始,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发展速度惊人,连续5年票房都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66.63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8.33%。电影节的诞生首先被给予的期望就是对各主办地本土电影产业的促进和刺激。电影节对本土电影的肯定和为举办地所带来的关注度和交流的机会都是促进本土电影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如今越来越多国际电影节的出现,表明电影产业对于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间进行交流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
根据一项全球523个电影节提供的调查反馈来看,资金充裕能保证按时举办品质上乘活动的电影节仅占3%。而这种不均衡的资金状况,是导致电影节质量良莠不一的关键因素之一。戛纳、威尼斯、柏林等一些大牌电影节陆续成为其举办地的经济增长引擎,而一些影响力不够的电影节却陷入了连嘉宾路费都难承担的窘境。更多的中国电影人已经认识到,电影市场回归到一个冷静、理智的状态来,反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促使中国的电影制作者、电影艺术家们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与此同时,国产超级英雄类型电影也难以在市场中生长,因为中国的传统理念与超级英雄所传递的价值观不同,没有超级英雄的文化基因,自然塑造不出超级英雄,“类型牢牢根植于现实,有什么样的现实就有什么样的类型,但类型不是机械的,也不是万能的,而是时刻发生变化的,优秀的创作者应该清晰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语境,从现实出发,寻找所对应的类型”。
一个庞大的电影市场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电影节和电影交易平台。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于2011年,仅用了短短六七年时间,其交易总额就从最初的27.94亿元,发展到第六届的163.31亿元,超过了亚洲仅有的两个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东京国际电影节,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电影交易市场。尽管2016年全国票房增速放缓引发诸多争议,但在票房之外,中国电影出现的一些可喜现象却有目共睹:影片质量整体提升、类型题材进一步多样化、主旋律题材电影有突破、影院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启动等;《百鸟朝凤》《我们诞生在中国》这样的影片开始试水小众电影的市场化之路;《湄公河行动》为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成功提供了一种可能;《长城》迈出了中国电影与欧美深度合作、走向全球市场的第一步……
在电影节展映的影片,由于是经过评审团精挑细选的,几乎部部质量上乘。可惜的是,在当下这种商业利益为重的社会,观众却无缘在影院一见。通过电影节近距离、大规模地接触到世界高水准的电影,可以尽快提升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准。电影节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影响力。那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声望的电影节,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业内外人士的关注。通过电影节让业内人士和观众欣赏到更多的优秀电影,从而提升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准,是很多电影节主办方美好的心愿。目前,国内各类电影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面对遍地开花的电影节及其引爆的电影节经济,中影集团前董事长杨步亭认为,电影节满足了市场需要,也对电影文化起到了普及、推广的作用,“但要管好‘颁奖礼’,不能谁来了都给个奖。一句话,活动尽管搞,奖不能随便颁,要张弛有度、引导和管理并行”。本文来源于南京宣传片拍摄制作公司
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讲,任何国家的电影产量、电影票房都不及电影节的口碑对于电影人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当今,基本上每个电影强国都有一个代表性的电影节,通过将电影节打造成为电影产业的一张“名片”,能够聚集更多的电影资源,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但编剧宋方金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在他看来,二三十年内国产科幻电影都难以取得成功,因为科幻类型电影的基础是科学,在国民科学意识匮乏,社会科学成果不丰厚的情形下,科幻电影并没有成长的背景,但是玄幻类型电影却生长在国人的文化基因里,这也是带有玄幻色彩的影视作品更容易受到关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