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了摄影史的重要篇章 首页>谱写了摄影史的重要篇章

 摄影艺术在20世纪迎来了成年时期,博物馆专家和画廊主管们已经将摄影培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形式。摄影在富有的和享有相对稳定政治气候的国家里发生并具有发展的优势,并非出人意料。现代主义变成了承认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催化剂,但是直到1960年代,摄影才真正对于严肃的艺术品收藏家和鉴赏家,确立了其展示的艺术价值。 摄影市场直到1970年代才步入成熟。博物馆和画廊给予摄影重要的地位,使人们把照片视为一种文化的手工艺品而对照片产生兴趣。放眼当今的艺术市场,显示了严肃的收藏家们对这项事业的积极兴趣。由于有这种相关严肃利益的影像作品,结果使照片拥有了如同艺术品和文物投资一样的功能。照片市场在名流社会,已发展成为数额高达百万美元的主流投资行为。

 
“摄影,如果被认为是一门艺术,那么当时的摄影就被推崇为一种激进的艺术。因此,应学生要求而设置的摄影课程和工作坊在1960和1970年代稳步增长,美国每个州的大学在1980年代都开设有摄影和摄影史的课程。乔治伊斯曼之家博物馆董事会的一个成员以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摄影当时在大学校园里的流行程度:‘他们象佩戴首饰那样挂着照相机’。”当前的形势处于“摄影教育不断通过数字技术改变自己,当基于时间性的新媒体陆续出现,例如多媒体制作、电影和录像、动画和网页设计,使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新领域正在形成信息技术和传播设计所需要的专门技能,摄影成像在所有形式的新媒体中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工具虽然正在改变,但观看的才能依然能够通过教育和培训得以提高。”
 
像美国的摄影高等教育,美国的摄影工作坊也最发达,“视觉研究工作坊”的伯内特撰文指出:“工作坊的概念出自相当多的实际经验,以及尚未命名的特殊学习和教学方法,表明我们已经遇到了一个具体的文化实践。工作坊已经成为一种摄影教育的主要手段。或许比较切合实际地说,这些教学功能,与摄影本身这种非常状态的文化实践的性质,具有一致性。”起源:“工作坊的学习方式是非正式的、不受束缚的,摄影从中找到一种特别的亲和力,因为摄影媒介自产生时起,就完全没有受到束缚。从摄影发明的那刻起,摄影教学便处于19世纪艺术教育主流之外。摄影仅是缓慢而勉强地被欧美的学会、学校和大学所容纳,人们更普遍的是以培训示范、画匠兼照相师傅的临时学徒、有志者的即兴自学等机动方式,学得摄影技巧及自行实习。”
 
米诺-怀特是全国摄影工作坊的主要推动者。现代摄影工作坊源于美国,受包豪斯教学法影响而逐步发展成型。但这种非主流的民间教学方式,却“势在挑战‘有眼无珠’的乏味社会,释放个人独特的观看和感受,在此过程中提倡一种视觉的‘强化意识’。” “工作坊是对学校、培训、广告、宣传、杂志、画意摄影等所有那些东西的一种抗议形式,按米诺怀特的话说,那些东西就是‘绝对导致视觉失明的推销宣传’。”
 
与时俱进的工作坊前景乐观的理由:“随着电脑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多地形成为第二本性,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兴媒体以不受束缚的先进方式,在时机上正好适合做工作坊的教学。工作坊已被证明是一种有适应能力和强壮健全的教育手段,并将会持续进行发展。只要人们乐意把滋长的摄影热情,转变为终身的兴趣爱好。”
 
1935 年,当贝伦妮丝·阿波特拍摄此曼哈顿报刊亭的照片,作为她的纪实摄影《变化中的纽约》(Changing New York)作品之一时,照片中的那些杂志封面都是绘画的图像。如今的杂志封面全部都是照片。(照片为Miriam and Ira D. Wallach 的照片收藏品,纽约公共图书馆,Astor, Lenox, and Tilden 基金会。)“在摄影画廊普遍出现之前,报摊便成为那个时代的照片画廊。由于杂志是摄影文化的经济和特性的中心点,许多摄影新人从这样的媒体中脱颖而出,这反映了一些最初的艺术展览和出版是由杂志发起的这个事实。”
 
尽管中国的以上情况跟美国相同,但是国人大概很难理解当时还是欧洲人的弗兰克的《美国人》影集,居然能够一举改变了美国高等摄影教育和杂志媒体的运行轨迹。弗兰克以其《美国人》道出了“最有抱负的反主流文化摄影师”的心声,从而“推动了美国摄影师的身份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质变”。原因是:“个人主义的罗伯特?弗兰克,成为了新一代美国摄影师效仿的模范之一(并且也是全世界年轻摄影师的楷模)。美国在1959年出版了他的《美国人》一书,这象征了摄影师提升新社会身份的一个开端。《美国人》不仅是在艺术上设置了一个高标杆,而且也显示了艺术支配之可能,然而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大众传媒和商业摄影的制约之外。”
 
美国媒体空间是多元化发挥的沃土,既有由米诺?怀特一手掌控扶植起来的《光圈》,还有号称“既不效忠广告也不效忠读者大众”的《当代摄影师》。经验谈云:“由于为了摄影的健康发展,还缺乏许多决定性的事物——杰出的摄影照片、卓越的摄影师、成熟的批评等等——杂志出于对读者的责任而提供这些所缺少的必需品。”至理名言:“编辑们认识到,所缺少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素,就是没有一个把摄影作为他们最喜爱事物之一的成熟的摄影读者群。洛克伍德曾引述惠特曼的话,‘要有伟大的诗人,也必须有伟大的听众。’洛克伍德提示到:没有一个观众,那就不可能有‘购买照片的民众’。”
 
关于尤金-史密斯跟《生活》杂志的著名公案:约翰-萨考夫斯基在《镜与窗》里指出,史密斯“作为杂志摄影师中的守护神,不仅因为他的杰出作品,还因为他不止一次而是两次以辞职抗议《生活》杂志…….”史密斯经常在文字妨碍图片的情况下而与杂志编辑发生观念冲突,比尔-杰伊以此为例激励年轻摄影师去改变“商业社会”,史密斯被描述为是“年轻摄影师的恒久不变的灵感源头”。
 
在指出“作为艺术的摄影仍然在寻求一种学术话语,而原作照片市场仅处于初始阶段。这意味着1960年代对于摄影师而言,是一个混合了希望与失望的时代”之余,作者最后结语:“可以论证地说,关于1960年代的摄影师最有价值的事物之一,是它代表了另一种非正统的摄影历史,一种民间历史,摄影师及其支持者取得了自己的话语权。”因此摄影杂志谱写了摄影史的重要篇章。“他因而以《摄影作品》刊物开始确立‘正典’的传统典范,权威化地遴选那些以任何严肃历史标准都被认为足够重要的艺术家。施蒂格利茨的光辉之处在于他能够制度化地通过组合一间画廊、一份刊物、一批艺术家和作家的联合工作而创立一段历史,这对建立摄影作为艺术,给出了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
 
“自1920年代后期建馆起始,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使命就是引导公众关注现世代的艺术和设计。摄影获选作为引导现代走向的特定文化对象,在1937年由博蒙特?纽霍尔,组织了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的首次重大摄影展览。作为艺术史学家的纽霍尔,以将摄影理解为一种叙事方法和与现代文化史相连的事物,从而推出一个重要的思维构架。纽霍尔策划的影展,成为塑造公众对已有媒介理解的核心力量。”
 
“1940年代末和整个1950年代,米诺?怀特试图建立一条将哲学探询导入摄影的途径,与之并行的是主观实验和存在主义在视觉艺术和文学中的觉醒(有人认为这种观念还体现于垮掉的一代诗人和纽约派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创作)。他提倡阅读照片应该超越其表面所见,而去探索作为启示来源的影像内涵,最后当做通过语言表达的桥梁。这是鼓励发现环境里惊人的抽象美的实验平台,因而使拍照能够产生诗意的隐喻。”
 
“1980和1990年代,非洲裔美国摄影师的工作,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概念化20世纪的非洲裔美国摄影的广泛经验。重要的是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种族的摄影师,也没有找到一个真正非凡的黑人表达方式。最终在艺术表现上没有确定的术语,而了解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产品,一方面必然意味着认识同时存在的非洲裔美国人多样性变化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认识到鲍威尔所谓‘黑暗中心’的非洲裔美国社区平民的文化和实践。无论是一个人着节日盛装的肖像照片、社会状态的视觉遗嘱或抗议,或者是多层次多媒介评论的交流方式和文化范畴,20世纪非洲裔美国摄影面对我们的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质疑。”
 
“街头摄影有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悠久传统,但是弗兰克倾斜取景和可变焦距的构图策略,导致了1960年代的摄影新方式,如即时性和偶然性的景物排列和对诡谲的人类行为的感应,挑战了米诺?怀特及其同伙表现的那种隐喻性的作态。盖瑞?威诺格兰德和李?弗里德兰德,两人都认同弗兰克的公路之旅的重要意义,他们拍摄出形式模糊和看似挑战任何明确主题的照片。威诺格兰德最有名的一句话是:‘我的照片拍到了看起来像照片的世界’,显示出其颠覆姿态的理论观念。”
 
“摄影理论作为社会人文产物在1970年代,日益以对下列事物的批评反应来证明自身的作用:城市景观、文化差异、国家动乱,种族和性别压迫、政治和战争。对媒介剧增的兴趣也提升了公众对摄影的广泛认识,与之相关的对未开发资源的收集、鉴赏、学识、博物馆扩充照片收藏、高等学府开设艺术和艺术史课程,这些都是确信摄影之重要性的显著迹象。而且批评家们也把摄影现象,视为讨论当代文化问题的一片沃土。这以苏珊桑塔格1977年出版的评论文集《论摄影》最为代表,她站在代表新锐知识分子的立场,来关注超越任何摄影师的具体意图之影像潜力的多重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宣传片制作公司
 
“也许摄影的现代化历程培养了更大的热情去认识这一媒介的国际性视野。数码摄影和电脑的发展优势使未来的形势复杂化,这一战略性的发展,激发摄影外在的传统工艺技术演化,因而引起摄影文化观念及其意义的进一步讨论。这被认为远比以往的认为更其难以捉摸,所以现代主义者对媒介性质的主张看起来几近天真。虚拟摄影似乎注定要成为实践的事实,就像在过去岁月那样变得更加神秘莫测,但是数码摄影必将使后来一代的思想家和实践者,制造出更加剧烈迷人的现象。”“与艺术圈子相对孤立的讨论同期,一个外在而严谨的新批评观念,由符号学和社会理论家罗兰?巴特提出,他认为就广告和新闻图片的多义功能之于后现代社会的政治、种族主义和经济动荡的诱导手段而言,所谓的照片就是‘有编码的信息’”“还有约翰伯格以其著作《观看之道》(1974)和《看》(1980),强调照片作为视觉文化一个方面的重要性。”


    

版权所有:南京创艺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备案号:苏ICP备13012253号-5

地址:南京建邺区江东中路313号中泰国际广场02栋2204室    电话:025-66035229    66091052    85367442
传真:025-85367442    品牌顾问:13276687223(微信号)
品牌咨询QQ:917836761    1341262907     E-mail:1341262907@qq.com